如何看待王印祥离开贝达?
《药时代》昨天转载了一篇关于王印祥离开贝达的分析文章,描述贝达药业上市3个月后“遭遇高管离职风波”,延续半年都还没消停,给人忧心忡忡的印象。
贝达内部人事变动情况如何,我们外界吃瓜群众不得而知。不过,根据我自己参与新药研发企业创业十几年的经历推测,贝达的真实情况可能并不像这篇文章分析的那样悲观,甚至恰恰相反,很可能是贝达自身求变,丁列明为未来达成“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医药企业”的目标主动而为。
丁列明从来不回应外界的议论,笃信“伟大是做出来的,甚至是熬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半年前我们把卡南吉公司及CM082新药项目卖给贝达,我给丁列明讲请他去救吃药的人,我去救做药的人。作为曾和贝达打过交道的现在的旁观者,把我的几点推测写出来,也许对处于类似阶段的创业企业有些许参考价值。
丁列明和王印祥领导的贝达团队,在整个中国的大环境还不具备支持新药创新的2002年起步,摸索十年把埃克替尼做上市,做成了中国第一个成功的具有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靶向抗肿瘤创新药,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闯过的危急险关,或许可以说惊心动魄,不是纸上谈兵的人能够想象的。从他们两人的组合看,丁列明主要负责战略规划和商务运作,王印祥则在技术研发方面起领导作用,他们的密切合作造就了埃克替尼及贝达的成功。
埃克替尼于2011年底获得上市批件,激励了很多海归学人回国,也吸引了很多资金投入,为中国今日如火如荼的新药研发局面起到了先行指引作用。不过在新药研发业内,不乏轻视埃克替尼的各种评论,典型的说法是“埃克替尼小分子不就是把厄诺替尼的两条辫子接起来了吗?” 言下之意并无多大了不起。殊不知在新药研发领域,能对成功新药进行结构修改,同时能绕开原有专利,就是大本事。何况在缺少吃得起的好药的中国,做得出同类创新药,直接冲击跨国公司的天价药,就是造福中国患者的大本事。
当年王印祥带着项目与丁列明一起回国创业,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长远眼光的。据我了解,埃克替尼的化学设计由张晓东的药物化学团队完成,临床开发工作由谭芬来主导,王印祥是在早期的创业阶段和临床前研发阶段起到关键的领导作用。一个新药研发科学家一辈子能为一个成功上市的创新药做出主要贡献,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已经是凤毛麟角的人才了。
对于贝达药业来说,埃克替尼的成功,有可能为贝达的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发展基础。但在成功的后面却暗藏危机。最大的危机并不是可能出现高管离职这样的现象,也不是竞争药很快专利到期会出现大量仿制药,而是创业团队有可能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元老们卡住位子固步自封,论资排辈,使公司失去自我调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能力。有没有魄力和能力让已不再适合发挥主要领导作用的创业元老们主动或非主动让位,以适应公司的战略转型,是关系到一个公司生死存亡的大的考验。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自己投巨资养研发团队设计研发新药是一个效率极低的模式。贝达药业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十多年,养了上百个研发人员,效果是毫不令人意外的不理想。目前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埃克替尼的竞争药专利到期,仿制药一涌而上,而自研新药项目周期长,成功率低,接不上气,公司完全靠自己设计研发后续新药难以为继。这个关系到贝达生死的问题,经过九死一生做新药经历的丁列明和王印祥们不会看不到,那他们这几年在布一个什么局呢?通过昨天丁列明在华盛顿与Tyrogenex签署的最新合作协议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贝达药业和美国Tyrogenex公司签约 阔步进军全球肿瘤药物市场
昨天签署的协议,实际上是去年下半年贝达药业、Tyrogenex、和卡南吉达成的三方合作协议的最后收官一步。通过一系列交易,贝达药业获得了梁从新博士发明的X-82(即CM082)新药项目在中国的全部权益(包括眼科和肿瘤两大适应症),同时通过合资获得了这个药在国际市场上肿瘤适应症领域50%的权益,还通过直接持有Tyrogenex股权,获得了这个药在国际市场上眼科适应症领域7%的权益。
贝达团队之所以为CM082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是因为贝达的临床专家谭芬来博士在2011年底赶到X-82在美国的临床中心,就看懂了这个药的潜在巨大价值。CM082的最大特点是VEGFR/PDGFR靶向药中罕见的极低毒性,预示着它在肿瘤联合用药和非肿瘤适应症两个方向的无可替代的巨大优势。目前这个药的肿瘤适应症的临床开发路径是用中国市场带国际市场,正在中国进行的与依维莫司合用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IIB/III期双盲试验,有希望获得很好的结果。在今年2月底贝达收购卡南吉公司之前,卡南吉团队与国家药审中心在1月12日举行了项目专家讨论交流会,会后国家药审中心决定同意,如果这个IIB/III期实验达到预期目标,就立即批准上市。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振奋的大好消息。而在眼科领域的临床开发路径是用国际市场带中国市场,中国已经完成了临床I期,在美国等国进行的治疗AMD(年龄相关性眼底黄斑病变)的临床IIB期双盲实验,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时间,将在明年初揭盲。这个实验结果如果是成功的话(目前看来希望很大),这个眼科药将会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特大新药。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惊人的预测,是因为眼底病保有病人数量多(中国超过1000万),并会持续增长(从每天全国人民看微信的状况预测眼底病将大批出现),后果严重性超过死亡(失明),病人生存期长,需终身每天服药,相当长时间无直接竞争药等因素。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开一点看,就会看到贝达在过去几年不仅下功夫抓住了Tyrogenex/卡南吉的CM082,而且还通过两轮直接投资,控股了美国Xcovery公司,而这个公司研发的第2代ALK靶点抗肺癌新药X-396同样是由梁从新博士发明,已经进入了全球III期临床试验,并显示了与同类药相比的独特优势。
经过这些运作,贝达一改后继新药项目不赶趟的危急局面,一手抓住了3个都在后期临床试验的潜在大药项目。
面对这一场景,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团队不稳定,风雨飘摇的小公司。而是一个只争朝夕地自身求变,在大家不经意间完成了华丽转身的“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医药公司”的雏形。他们把北京研发中心部分剥离出去,成为一家独立发展的新药孵化公司,让一些研发部门原来的领导转到这家公司,在这个平台上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很合适的安排。无论王印祥们是看清了形势,心悦诚服主动离开;还是公司调整,给他们做了工作请他们离开,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贝达通过这一系列变动,完成了公司发展的战略转型,形成了一个很快可以接续上市的大药项目管线,找到了一个适合大型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模式,新陈代谢组建了更适合新形势新战略的领军团队,这对于大股东王印祥是最大的好事。